三明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可将其总部设在因经历了阪神大地震而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神户市,未来可将其发展成为整个亚洲的防灾对策协商机构。
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广东省环境执法监督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完善环保法规体系,有力保障了执法工作开展。二是强化监管减排,着力推动广东省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更加注重围绕中心和热点问题强化环境执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IT企业向绿色环保领域挺进的步伐正在提速。在化工领域,作为在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膜等专有材料方面具有世界领先专用技术和运营经验的企业,SK将抓住十二五期间中国鼓励开发城市燃气领域、新能源的机遇,积极与中国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为低碳经济提供更多支持。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表示,近来,改善环境、绿色能源、提高生活质量等可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化经营的核心要素,果断投资这些领域,抢占先机是非常重要的。今年,SK建设计划依托多年积累的绿色施工技术实力,实现绿色销售收入9000亿韩元,同比增长50%的目标。
随着集团主要成员公司积极调整业务结构,重心转向环保材料,绿色销售突破了1万亿韩元。去年,SK化工总销售额的22.5%为绿色销售,今年也将以生物柴油和Ecozen系列聚酯材料为主,提高绿色销售额。气候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完结,相伴而生的气候报道也会持续下去。
中国媒体同时还加大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报道力度,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先后制作了《面对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变暖中国在行动》等一系列专题报道节目,拍摄了《关注气候变化》系列宣传片。气候报道同气候问题相生相伴,气候问题解决不了,气候报道也会持续不断地延续下去。对于中国媒体的气候传播策略,笔者曾在坎昆举行的基础四国+墨西哥气候传播边会上谈过自己的看法。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网络的李立认为,中国媒体气候报道普遍存在知识不足的问题,有些媒体对气候变化知之甚少,经常出错,报道也不很客观,还有漏报现象,深度分析不够,语言也有障碍。
各国媒体尽可能减少气候报道中的政治味、火药味,尽量让气候问题回归到科学和法律层面,避免激起公众情绪和舆论氛围的对立。同西方媒体记者比起来,中国媒体从事气候报道的记者大多年轻,接触气候变化题材时间比较短,对本领域熟悉程度不高,国际视野有限,应变能力稍差,导致报道中就事论事、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议程设置。
外文局也开创性地派出多语种记者赴境外采访了坎昆会议,报道文章转载率还相当的高。这些问题都是论者诟病较多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传播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节能减排的国家形象,中国媒体尤其是对外媒体还需要立足于对外传播选题内容的创新和转型,进一步认识气候传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切实做好日常的气候报道。专刊内容分几个大的板块:一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二是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政策、举措及其进展,四是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经历的谈判历程、历次谈判取得的成果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五是中国对坎昆会议的期望。
但是,很多研究者和一线记者指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在整体的专业水准上与西方媒体相比较还有差距。当然,我们也不能等着到德班会议再一显身手。毕竟,应对气候变化原本就是为了人类未来,气候报道也应该落在人身上,为人服务。笔者认为,基于国家利益,媒体各为其主各为其国,这是当前国际气候报道的最大特点。
为什么要拒绝?这涉及到对国际磋商和分析(ICA)的认识,模糊了ICA与MRV的差别,混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责任,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除此之外,还穿插了一些公众、企业和NGO的努力,反映了他们的行动和声音。
二要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用平民视角来做气候报道,体现媒体的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这两年的国际气候会议为中国民众做了很好的环境与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而公众的广泛关注反过来又促使中国媒体普遍加强了环境与气候变化报道。
提前做好德班会议报道准备2010年坎昆气候会议期间,中国吸取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教训,全面介绍节能减排工作,与主要谈判方进行密切、频繁的磋商,致力于在谈判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加之国际舆论对坎昆大会期待值不高,且日本和拉美国家的强硬立场吸引了国际舆论相当一部分关注度,涉华舆论明显好于哥本哈根会议,客观、积极的声音占据多数。三要在国际间努力营造交流合作的媒体环境。如今谈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气候报道也跟着沾光而显得比较热门。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国家形象而损害国家利益。中国媒体在行动中国媒体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采访报道声势浩大。首先是要加强学习,了解跟气候变化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目标,了解各个阵营的主要诉求,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境外涉华气候变化舆情。
应对气候变化这个议题里头有很多道道。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论贫富的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
不过应该做点补充,专业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气候谈判历史进程,了解中国政策目标、政府立场和公众需求。即使是对会议的报道,也是议程多、议题少,中国信息多、国际信息少,官员声音多、学者声音少,表面内容多、深度分析少,会议花絮多、热闹有余、冷静观察深入解读评论少,正面表达多、质疑研讨少,对专业术语解释不够甚至不准等。
国际气候谈判是这样,对外气候报道也是这样。要把气候变化对公众生活的负面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公众的积极作用说清楚,这样有助于争取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举措的理解和支持。
专业水准待提高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对于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立场观点、节能减排措施进展成效和产学研社会各界绿色低碳实践,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或澄清国际社会的误解,以平衡国际舆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上海一财、财经杂志、新世纪周刊、中国日报等媒体记者多有很专业的报道,赢得了业界赞许。(作者单位为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的来说,中国媒体气候报道之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关注不够,导致常态的气候报道缺乏系统,大型国际会议的报道则一窝蜂。
1%原则一旦确立,中国始终坚持的发展中国家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等,都将失去意义,中国将和美国受到同等对待,而中国的历史排放总量只是美国的大约1/3,人均不到美国的7%。五要在传播载体上加强跨文化跨语言传播能力的建设,首先是实现多种语言文字的传播,让生活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公众能够更方便地了解气候问题,并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同时帮助促进各国公众的相互理解。
该专刊的文章先后被110多个媒体转载。四要在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上下工夫。
三是平衡客观:不能偏、窄、狭隘地看待气候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主张,要反映不同声音,包括主流非主流的、官学民企和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同时照顾穷国和小岛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切。中国媒体应该抢占道义制高点,从人类共同价值、中国科学发展、全球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着力挖掘气候报道的内涵,努力构建共同的话语体系,更好地对外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政策、行动和成效,展示和传播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采访过天津气候会议和坎昆气候会议的中国网英文编辑张放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说:外媒从业环境报道的记者都比较专业,他们的报道更有深度。中国网英文编辑张放强调:我个人觉得英文报道还是很重要的,语言上面能在第一时间里让外国民众看到中方的声音,也体现我们对气候变化这一议题的重视。所以,很多观察人士提出建议,希望加强对中国媒体气候报道记者的培训工作。气候变化议题源自西方,西方媒体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报道,在英国都有跟踪气候问题二三十年的记者,而中国真正投入专门人力报道气候问题恐怕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令人感慨的是,笔者发现,每次谈到要加强学习,总是有人不屑一顾,对送上门的讲座培训都不耐烦听,但事实上不学习真不可能提高气候报道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和突出用外文做好气候报道。
因此,作为媒体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以确保我们的气候报道更具有专业水准,包括通俗易懂地向公众阐释一些科学术语和专有词汇,帮助科学家实现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有一半是污水的黄金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曾有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抛出的雷人之语: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企业发展与污染同行,关键在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也满足于一半是黄金,一半是污水的发展模式。